从业记
为啥记得这么清呢?当时中国水网有个网上论坛,入职当天我在论坛注册了个ID“绿茵陈”。这个论坛存在了一些年份,每次上论坛都能看到大家的注册日期。所以,一遍遍对这个日子加深记忆。另外,这也是我服务最久的一个公司,工作大事,无法忘却。
工作16年,除去晃晃悠悠的前9个月,中间在中持环保工作的4年,其余11年,都在同一个公司。公司从中国水网演变为E20环境平台,有点类似Google演变为Alphabet(谷歌与字母表),虽然规模是远比不了。
我在公司前后的工作内容也有变化。之前一直是做编辑,最近是做策划类工作。
记得通知我面试的是张总,我在电话里没听太清,傻乎乎的问:“中国石油网?我不记得投过简历。”她又解释了一遍,是中国水网。但我也只知道这是个网站,其他啥都不知道。
后来一查公司地址,四通桥的北京科技会展中心1号楼,这不男朋友(现在宝爸)公司所在的楼吗?命中注定我爱你。
傅老师、张总和瑛姐面试的我。感谢他们看上什么都不懂的我。我记得后来傅老师说过一次原因:面试时,我拿了几本发表有文章的杂志,杂志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安全》。支振锋师兄当时在清华读研,业余时间做这本杂志的编辑,约我写过几篇跟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科普文。这几篇小文章起到了作用。傅老师说,一看就知道是找资料写出来的,不过可以看出来能写点东西。
当年我很懵懂,只当那是一次普通的选择,为了和男友上班距离近一些。我并不知道,自己偶然开启的这段新职业旅程,竟一直走了十几年,这个选择对我竟如此重要。
入职做编辑,我很开心,与文字相关的工作都让我开心。
公司人不多,七八个人。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超过十个人。除了张总,瑛姐工作年限长一些,其他人大都和我差不多,刚毕业一两年。大家都很单纯,哪怕是个别不那么友善的同事,也坏不到哪儿去。
部门有编辑部,商务部,技术部(IT加美编),综合行政部。
让我做的事很简单,就是更新“行业动态”,参加活动、会议写写消息,做做采访,每周做一本电子读物“水业e刊”,有时策划、制作一下网页专题,偶尔辅助做研究报告。在我之前好像没有专职人员做这个,网站信息更新很慢,一天就1-2条新内容。对我的要求是新内容把网站首页覆盖掉,那也就是十几条信息而已。
试用期内,张总安排我去顺义参加一个会议。早上9点开会,我租住在人民大学这边,怕迟到,早上6点多我就起来了,连滚带爬及时赶到。那个会是金州和天鸿一块儿开的,介绍他们联合中标鸟巢项目的某个标段。回来后写了个消息,那是我第一次像记者一样报道一个东西。原来不懂也不可怕,可以听别人说。
试用期很快就过了。在网上能找到的新闻非常多,我都勤勤恳恳地转载过来,远远超过规定需要的量。我觉得这个事情何必设限呢?有多少就转多少吧。那时候网络上的版权意识都还比较淡漠,但是原创的有价值内容从来都是稀缺的,现在微信时代也一样。
不得不说,我真是太喜欢网络编辑这个职业了,每天都是欢天喜地地来公司上班。也可能是刚工作那几年,所有人都一样,生活和工作上没什么压力,工资虽然不高,开销也少啊,而且总是会有涨幅的。
那时候最火的网站是新浪,报纸虽然都还卖得不错,但上新浪看新闻也是很有品味的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买了本《新浪之道》,想学习人家为什么那么牛。傅老师鼓励这种行为,让我报销了买书的钱,书也进入公司书架,但其他人不爱看,算是我的专属了。直到今天,E20也是一直鼓励学习、鼓励创新,这是骨子里的。
当时不知道,新浪、搜狐、网易等所谓的门户网站将会对报纸造成很大冲击,而在未来,互联网大潮之下,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将受到更大影响。再到后来,几年之内,门户网站也没落了。今昔对比,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 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每天做着网络搬运工这个很有前途的工作,在网站后台看着点击量不停增加,看哪些新闻受关注高,并选出最重要的消息作为水网头条——这也是网站改版后推出的。
对水务、公用事业、污水处理、自来水、供水改革的报道逐渐越来越多了,水务被称作朝阳行业。
当时也并不知道,2003年是非常重要的年份。建设部在2002年12月27日下发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该文件在2003年1月2日挂到了建设部自己的网站上。2003年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用事业市场化元年。
外资公司威立雅(最开始还叫威望迪环球,除了水务、环境部分,还有影视、游戏、传媒,这个那个的一大堆业务)、苏伊士(最大的部分其实是能源业务)、柏林水务,以及在中国市场上昙花一现的泰晤士水务,本土首创股份、创业环保,金州环境、桑德、国祯环保等一批公司的名字越来越多地被提到。一说到投资并购,那时都是巨头们的游戏。
傅老师主业在清华做研究,有一部分时间指导水网工作。他对编辑工作提出了要求:不能只是转载,重要事件一定要有采访、有观点。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水网的行业动态,这里不仅有最全面的转载信息,还有独家信息,独家评论,这里开始输出内容。
我们虽然只是行业媒体,没有其他大媒体的身份地位,但那些媒体关注面很广,有时候他们根本注意不到这个角落里发生了多么重要的变化。我们自始至终都在这里,而且身处其中,有别家没有的视角。逐渐地,纸媒开始到水网上寻找新闻线索,或者联系我们推荐受访对象。
市场化的力量非常强劲,行业自身发展的力量也不可阻挡,外资、水价、溢价、BOT、TOT、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费、污泥,是2005年左右的新闻关键词。再之后,则是投资、IPO……BOT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非常迅速,后来根据E20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新推出的污水处理项目50%以上进入了市场。BOT一开始被地方政府看做是招商引资,环保公司获取项目比后来容易得多。
行业里的事情开始引起社会关注。比如水价、溢价等问题,吵得沸沸扬扬。自来水不是自来的,这样的观念开始被接受,各地水司此起彼伏地调水价,污水处理费开征。
2005年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大约是首次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水环境生态事件。再后来是松花江污染、太湖蓝藻、反对垃圾焚烧……一次一次地冲击着社会神经。
还有供水安全问题,不光是极端的松花江污染导致哈尔滨大停水事件,那几年总是有自来水水质不合格或者其他的供水安全方面的新闻爆出。
大气问题还不是太受关注,虽然根据我的日记,2006年时,雾霾已经非常严重,2008年奥运会,有几名美国运动员下飞机后带黑口罩出现,还曾引起轩然大波。2009年微博出现后,某国使馆测空气质量并播报,雾霾从一个专业词汇变得老幼皆知。
能亲临这场重大变化,并因此得以采访或者面见了许多行业重要人物,当然是一种职业荣幸,对我也是极好的锻炼。2007年,傅老师和张总让我做编辑部经理,多了一些管理方面的职责。
编辑部也在发生变化,和我同一时段来的周宇峰,是学经济学的,负责做水业投资咨讯,没多久他考上人大的研究生,走了。但编辑部人员一直在增多,到2011年我离职时,包括我在内已经10个人。后来的几位同事,都是环境专业毕业的,他们加入后提升了网站对专业的理解。还有学经济的肖琼、黄小木、付晓天,不过他们虽然名义上在编辑部,但其实主要是配合傅老师和钟博士做研究工作。
编辑部工作内容倒没有大变化,我主要说了我负责这部分,其实还有论文频道、论坛(BBS)等,以及短暂出现过的博客频道,后来几经改版,博客、BBS消失了。
现在回想,那时候大事件挺多的,但我还是常常为“头条”犯愁。常常希望威立雅和苏伊士合并,以及类似大事发生,搞个大新闻,小周说我是典型的记者心态,唯恐天下不乱。但那时候威立雅和苏伊士确实传出过合并“绯闻”,类似的还有首创和北控。
作为一个新人时,傅老师、张总、瑛姐给我的自由度还是蛮高的,或者他们以为我的工作已经饱和了?哈哈。我在工作上性子非常急躁,不能容忍拖拖拉拉,今天能完成的事不能等到明天,对自己尤甚。我有个工作笔记本,把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写在上面,下班时不打满对勾,就会觉得痛苦,这大约也并不是特别健康的心理。
另外,我给自己定的是每天完成六件事,但有时并没有那么多工作,就额外找了点事,每天翻译一两篇英语行业报道,充实水网原创,也充实自己。我后来读在职研究生顺利通过英语考试,以及翻译出版了两本书,与此不无关系,因为从来没有完全放弃过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虽然口语还是一如既往地渣。
这件事以及工作中发生过的其他许多小事,让我坚信,价值不在一时。那时也学了一些日后根本用不上的技能,比如用Dreamweaver做网页,用Photoshop处理图片,但起码学的时候挺快乐的。
2011年,我已经在水网工作了8年。满面春风来上班的日子不知不觉中结束,令自己不开心的人和事增多,产生了不可拆解的心结,最重要的是,突然开始惶恐,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意义在哪儿,同时觉得不懂的东西还有那么多。
正好有一个机会去中持环保,于是有了做企划的四年,新的环境、新的事情催生新的斗志。跟着许总、陈总,去理解一个企业的战略,在纯粹的文字之外,试着用宣传册、专刊、宣传片、信息图……去传递信息,去尝试推动一件事情,这又是一次更新自己的机会,还记得许总常常说到的“意义与表达”,“力量与美”,这是不一样的要求。这个时段,还随许总参与了一些概念厂相关的工作(污水处理概念厂在路上)。
2015年,在中持的工作到了一个阶段。我离开的几年,水网战略明晰并更名,这一年水业战略论坛后,成总找我聊是否愿意回来。他很有激情的样子让我觉得,事情确实不一样了。后来又和傅老师聊。总之,长话短说,我回来了。没有什么吃回头草的别别扭扭,因为一样是面对新鲜热辣的事物。但以前多年工作的烙印不可磨灭(过往的经历是洗不掉的纹身)。
跟电影蒙太奇似的,三年又过去了……
说起来工作有变换,但核心一直是对事物价值的识别与传递,是消灭信息不对称,在不同群体之间作为他者起到沟通作用,原先是对新闻事件,后来是对企业、对项目、对技术。以及最重要的是,我逐步在工作中明确认识到的立足社会最重要的三个东西:正直,勇气,知识。三者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没有勇气和知识,正直是空中楼阁。没有正直和知识,勇气只是放肆。没有正直和勇气,知识徒增浮华。
现在看到年轻同事,仿佛看到从前的自己,只是他们都比那时的我厉害多啦。
回想从业经历,进入一个上升的行业是幸运的,感谢傅老师、张总,一直的引路人;感谢许总、陈总,不同阶段的导师。感谢不同时期的同事们、朋友们……感谢你们在我生命中出现。
当然也有和我互相厌弃的两三个人,很高兴和你们一拍两散,不管见与不见,都当彼此不存在。三十五岁之前我还会介意别人不喜欢自己,在前往四十岁的路上,我认同高晓松的感慨:“四十岁前总想让全世界人都喜欢自己,又无端恐惧全世界人都鄙视自己。四十岁才发现,你喜欢的人喜欢你,你鄙视的人鄙视你,两不相欠,才是完美人生。”
一位著名的长者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说到底,不管大鱼小鱼还是虾米,终究要看水的进程。
15年,革命尚未成功,暂且在此一记。
“你的转发是我更新的重要驱动力”